复旦大学 当前位置:复旦大学 > 正文

高校干部培训_举办“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

  • 浏览次数:55       来源:复旦大学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抗疫可成为从事各种研究的重要样本。5月31日,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协办的“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

高校干部培训_举办“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关系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焦扬,原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韩庆祥出席会议并致辞,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主持开幕式。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顾海良、韩庆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等1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为坚定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600余名师生参与了线上直播。

  焦扬:形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

  焦扬在致辞中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焦扬表示,在抗疫斗争的人民战争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大潮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担负着理论引领、价值引领、宣教引导、舆论引导的重任。她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复旦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协同全国同行,努力把抗疫斗争的鲜活经验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动力,把抗疫英雄事迹转化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最生动素材,把抗疫斗争中涌现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融化到教书育人中去,把研究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形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在理论创新、为国育才、咨政启民各领域,不断做出无愧于国家、时代和人民的新贡献。

  韩庆祥:表达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韩庆祥指出,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抗疫彰显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问题之一,认为其背后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支撑。把全球抗疫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可以转化为疫情叙事。面对疫情叙事,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解释框架和话语表达。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胜利,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本次研讨会以“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为主题,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我们共同坚持这种立场和价值观展开讨论。

  专家学者: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

  顾海良,韩庆祥,陈学明,艾四林,刘同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中共中央党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陈曙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李海青,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爱军,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海江、刘红凛、马拥军、刘华初,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沈逸分别围绕“人民至上和人民主体”“抗击疫情的中国智慧”“从西方左翼对疫情的反思看当代资本主义”“从抗疫价值取向看中国制度优势”“制度优势与危机治理效能”“抗疫与法治建设”“中西疫情叙事的差异与共性”“疫情影响下的世界历史”“从使命型政党看我国制度优势”“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中国之治’开创人类新型制度文明”“我国应对重大事件的制度优势与组织优势”“面对疫情的中西两种经济学叙事”“抗疫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阐释”“全球新媒体环境下的疫情叙事与新意识形态政治战”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0.270587s